看《老物潮: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》穿越到七零年代

老物潮
老物潮: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(蘇拉圖 著)

今天想分享給大家一本書《 老物潮 : 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》,關於上一篇文章提到和朋友去大稻埕逛台式復古選物店,裡面販賣很多老闆從各地收藏的老物,每個物件背後都有它的故事,令我十分著迷。

(推薦閱讀:台北|午後的大稻埕 邂逅秦境老倉庫 台式復古選物店

對於這些「老物」,有種說不上來的情感,可以說喜歡這些舊物的細緻,使用過的痕跡讓這些舊物更有味道,從以前就特別喜歡老屋建築、老屋咖啡廳,或是看起來有些年代感的配件⋯⋯自己也很喜歡用底片相機拍照。

身為八年級生的我,處於一個科技、網路逐漸發達的世代,我現在想到關於我們那個年級的代表,像是無名、即時通、Sony Ericsson手機、mp3、史萊姆好玩遊戲區⋯⋯似乎都是與網路和科技相關,相較於六、七年級,似乎較沒有物質上的東西可以代表整個世代。(認真想還是有啦,國小畢業要傳給大家寫的畢冊,活頁紙那種,上面有各種謎樣的問題⋯⋯)

老物潮
(Photo via Flickr, by Carolyn Cheng, CC License)

現在的我如何被那些早於我年代的老物吸引,大概是還殘存些小時候的印象,加上在電視電影中看到那些懷舊的場景、物品,在心裡想著,原來那個年代的台灣是這樣呀。

看了一本書叫「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」作者蘇拉圖介紹了很多他收藏的老物,也說明了這些物件在過去的功用和它代表的意義,像是坐上時光機,隨著作者的文字回到了那個時代。

對作者而言,這些老物帶著很多故事穿越了時間和空間,然而收藏者並不是戀舊,而是透過物品將回憶、甚至整個時代保存下來。會收藏這些物品,是因為這些東西勾起了回憶進而觸動情緒,彷彿又經歷了一次往日的美好時光。

老物潮
傳統粿印 (Photo via Wikimedia, by P0430982, CC License)

其中介紹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,像是「粿印」、「餅模」等等這些東西在我成長的歲月裡幾乎都看不見了,多數食品的製造都已經被機器取代,從圖裡就可以看到這些模具的雕刻很細緻,有些還有特別的落款,可能是已經關閉的老店家留下的,我想這樣的收藏其實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吧。

老物潮
老招牌 (Photo via Wikimedia, by Solomon203, CC License)

作者也收藏了很多老招牌,十分有趣,當時的招牌顏色都挺鮮豔,經過風吹雨淋都生鏽了,但看起來反而更有味道上面,經典的菸酒公賣局招牌上還有零售編號,不知道當時的雜貨店到底有幾家?比起現今常看到的壓克力材質的招牌,我想我更喜歡過去鐵製的招牌。對作者來說,收集招牌是讓他能保留下自己對老街的記憶,對我而言這些招牌則是開啟我對於過去的想像。

老物潮
(Photo via Flickr, by pan vanessa, CC License)

總之,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,讀完後想起了好多阿嬤家的東西,不知道哪些東西是傳承多少代了。也開始會留意雜貨店或是傳統店家中的擺設,前陣子在花蓮瑞穗的伴手禮店,看到他們擺了好幾個做糕點的模具,材質應該是木製的還仔細的看上面的雕刻紋路真的很,老闆跟我說「這是以前拿來做傳統糕點的,現在已經不用這個做了,也沒有人要吃」我覺得好可惜呀!

《老物潮: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》購書這裡看

老物潮
鄉下阿嬤家

端倪著桌上的物品,會幻想著現在我們使用的東西,會不會在未來也成為大家想收藏的老物?書中提到,收藏老東西其實沒有什麼標準,只有曾在回憶裡出現的東西,才會是收藏者眼中的寶貝,或許現在看似不起眼的小物,會是未來我們眼中的夢幻逸品。


感謝您的閱讀,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幫我分享!
並幫我的臉書粉專按個讚,您的支持是我繼續寫文章的動力唷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