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閱讀】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:時間、專注、精力

閱讀筆記

辭去老師這份工作,我有了一年的GAP YEAR,體驗世界的同時,也嘗試要經營自媒題,因為能應用的時間更多了,開始思考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生產力。因為自知自己是很不善於時間管理的人,以為懂的利用時間就能提高產出。然而在看了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這本書後,徹底顛覆了我原本的想法。

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的作者用一年的時間,親身做了各種實驗,整理出二十六個篇章引導讀者逐漸提高自己的生產力。閱讀過後,開始嘗試在生活中納入其中幾個章節提到的方法,感覺自己的正在漸入佳境。趕快寫下來和大家分享。

奠定自己的價值觀

首先,或許這是通篇不變的道理,做任何事情都還是要回到自身去詢問自己「為什麼要提高生產力?」找出背後的目的,實踐時才能走得長遠。對我來說,提高工作生產力是為了能創造出更多自我的價值,去影響他人,同時也能給自己更多時間去享受人生。

網路時代很容易找到提高工作效率、提升產值等等的方法和分享,很多人若是盲目的照著做,即便是違背自身本身價值觀的做法,到最後無法持久也沒有意義。所以做每件事都該先問自己為什麼?然後去審視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。

破除迷思:生產力是能「成就」多少事

作者說生產力的三大要素是時間、精力和專注力,而過去的我只注意到要做好時間規劃,卻忽略了後面兩項。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,我們不以工作時間長短去作為生產力的衡量,而是一個人在有限時間內能成就多少事。尤其在這個重質不重量的時代中,更應該全心全意的投注自己的心力在產出和創作。

時間

網路是偷走人類時間的最大殺手,這件事我想我們心裡也都很清楚,每天我們都浪費很多時間在手機、社交媒體上,但又很難戒斷。主要是和我們的大腦的兩個部位前額葉和邊緣系統有關,前額葉做出理性決策、整合訊息和目標規劃,而邊緣系統則控管情緒、掌管我們的愉悅感受。當我們明明知道有工作要做,卻繼續滑手機,即是腦中的邊緣系統在作用。

所以人為什麼會拖延,也是因為邊系統戰勝了前額葉。因此作者教給我們一些方法,例如讓煩悶工作變得有吸引力,或是列出拖延後的成本藉此點燃我們的前額葉。無論是哪種方法,我認為我們要先能意識到自己正在拖延,並試圖想要改善。

另外作者也提到我們要適時的斷開網路,拿回時間的主導權。作者甚至會每天在固定時間關機,讓自己不受網路干擾。我必須承認,這真的很難!但也因為開始意識到使用網路會佔用到太多時間這件事情後,滑手機的時間逐漸縮短。也因為這段時間人在國外,手機不是網路吃到飽,所以在外面沒有wifi的時候,也會比較節制的使用網路,我變得能更專注在當下的事物上,或許也是一種好的轉變吧!

專注力

在現代,專注力是人類最稀缺的珍貴資源。有太多東西可以使我們分心,尤其是電子設備大大的劫持我們的注意力。大部分的人在做一件事情,思緒可能會飄走無數次(很正常),先有意識察覺到自己正在分心,並不評價或責備自己,這一點很重要。

能覺察後,再開始嘗試訓練自己的「專注力肌肉」,好比健身一樣,要花時間去訓練。利用關閉通知、二十秒法則(讓會分心的東西遠離自己至少要二十秒的距離,能大幅降低分心)、蕃茄中工作法,一步步讓自己更聚焦於工作,提高效率!

還有值得一提的一點是,一次只做一件事。高生產力不表示要一次做很多、很快,而是要能全神貫注穩定的輸出。書中指出多工處理其實會削弱我們的生產力,但卻會讓我們感覺很棒。切換在不同的工作之間,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多巴胺,而覺得刺激和興奮,同時我們也正在失去我們的專注力。

精力

人的精力源自於我們吃的東西、日常作息、和良好的運動習慣。雖然這看似和生產力無關,但是沒有精力,是無法長期穩定的輸出我們的生產力。因此這兩者是有相關性的,若忽視了補充精力,即使你是個很會時間管理和高專注力的人,也不會有好的生產力。

另外,很多書或是文章都會提倡早起對生產力的影響。但作者認為這並無關聯,重點是自己能否得到充足的睡眠,以及清醒後做了哪些事情才是關鍵。也就是說,知道自己的精力水平在什麼時候,並善加運用它,比明明不是晨型人,硬逼自己早起工作來得有效且舒服許多!

回歸重點,很多人因為事情沒做完,犧牲睡眠、減少運動或是不注重飲食,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,看起來像是能換取長期生產力的提升。不過長期來看,生產力仍然會下降的!因此,好好吃飯、好好睡覺、好好運動,這些看似與生產力無關的老生常談,其實才是維持經歷的魔法喔!

三個我特別喜歡的篇章

每日必做三件事

看看自己每日的待辦清單,感覺事情總是做不完?又或者看起來劃掉了很多項,回想起來那天好像沒做什麼?那是因為仔細一看,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處理不重要的雜事,真正我們想要專注的目標,反而沒有什麼進度,即便完成了十幾項,其實也不算有生產力!

因此作者利用三重點法則,在每週、每日都列出三件重要的事來完成,不要想說只有三件事會不會很少?這個剛剛好的數字可以讓我們審視什麼才是重要的事,也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、精力並專注在工作上,要記得生產力的重點不在於多!!!

如果習慣把每日雜事都列成待辦清單的人,也可以針對工作、個人、生活不同面向,但維持三重點原則去列清單喔。

清空腦袋

這個想法我也覺得挺喜歡的!我是個腦袋經常天馬行空,有很多想法的人。但也因為這樣會非常容易分心,忘記手邊正在做的事。在固定的時間清空腦袋,有點像是把想到的事情、想法都寫下來,讓自己腦袋創造更多空間,減輕心理壓力也能更專注。當然有時想法來的很突然,也可以用寫的或記在手機上,再回到原本的事情上。

寫完後,還是要有個時間回頭去檢視這些捕捉下來的想法是否可行?並規劃下一步的行動。但記得把這些想法清單和待辦清單分開來,列在「等待清單」中,就不用擔心是否遺漏了。這麼做是為了維護我們的生產力,讓自己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。

我還在練習中,目前在自己的行事曆規劃出了一個「等待清單」,寫上了很多不同的想法,期待這樣做了一段時間能讓自己的思緒更清晰,也能改善容易分心的問題。

和未來的自己連結

最後讀到這邊的你,想想自己是否拖延症患者?(我也是)老是有著明天再說的想法?那是因為我們把明天,也就是未來的自己當作陌生人,辛苦的事情、不想做的事情、麻煩的事情都丟到明天,其實都是給未來的自己更多的工作。

根據研究,加州大學教授針對兩組學生做實驗,A組人透過科技模擬器看到了自己退休後的模樣,B組人則沒有。研究結果指出,A組人將錢平均分配給自己和未來退修後的自己比B組人多出一倍,也就是說當我們與未來的自己有連結,那當下做的選擇就會有利於未來。

我覺得這和現在常聽見的顯化、夢想版,是類似的概念。越是讓自己和未來有所連結,我們在今天每刻的決定都是在為未來做儲蓄。因此,不如試試看使用排程工具寫一封信給未來的自己吧!

以上簡單分享我讀後的筆記和心得,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其他想法和洞見,我覺得也值得嘗試。有想要提升生產力的人,推薦看看這本書。

整本書雖然是在講生產力,但看到最後我發現作者更想說的是:要先好好善待自己,把注意力帶回自己身上,無形中對我們的生產力都能產生巨大影響。在追求生產力的過程中,不要對自己太苛刻,鼓勵自己微小的改變,保持樂觀。讓我們一起在提高生產力的道路上快樂前進吧!

莎拉老師